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课本校霸“川哥”咋就成了年轻人的偶像

2023-03-27 13:34:04   来源:IT之家  阅读量:9392   

原文标题:《打群架开淫趴,课本校霸“川哥”咋就成了年轻人的偶像?》

文丨夹研 审核丨千里

排版丨鹿九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名叫“川哥”的神秘男人,频繁出没于各大社媒平台。

“川哥指哪我打哪”的口号,被无数网友传唱。不知道情况,还以为是哪位新时代古惑仔火了,引人自愿追随。但如果你是网络梗前沿的弄潮儿,相信已经见过下面这张“川哥”的仪容。

抱歉放错图了,应该是这张。

这样的画面质感,想必瞬间激活了你记忆中关于义务教育的部分,毕竟当时的教科书观感差不多,也有带故事的小剧场。

你的记忆没有偏差。它确实是初一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某页中的插画,这一章节的名字叫“深深浅浅话友谊”,讲的是怎么进行友谊关系中的言行选择。作为主角“我”的朋友,画面中身穿黄衣的小川,便成了被审视的对象。

这套图总共有四个场景,小川与你的密切交流不限于课堂,他会在课余时一脸正经的不让你和其他朋友玩。

还会在放学后跑去网吧打游戏,不忘盛情邀请你,并表示会承包你的所有费用。

哲学教会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论自然也是要分语境。如果放在初中课本上,小川的言行大概会让尚且年幼的同学皱下眉头,然后果断写出标准答案:义正言辞地拒绝。

但在万物皆可解构的互联网上,如何定义可就由不得教科书了。

曾经那群学生长大进入社会,再回望小川的所作所为,顿时豁然开朗:上课找你说话,那是怕你无聊;下课让你不和其他朋友交往,实则帮你远离了那些真正的损友;放学请你去网吧打游戏,不忘包你所有的费用,更是出自缓解一天学习疲劳的好心。

于是小川成了年轻人的心灵挚友,社交圈的典范。从此刻开始,小川 aka 川哥,他的形象迅速在人们眼中高大了起来。

这时针对插画下面的灵魂三问,“身为好朋友应该怎么做?答应要求才算好朋友?应该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如果再有迟疑,多少有点不礼貌了。当然是选择无条件追随。

所以四张图的最后一个场景中,当川哥和别人闹矛盾,约你去教训那个人时,看似摆手拒绝的“我”便成了网友唾弃的反面教材。好兄弟吃瘪,没说帮动手倒也算了,连场子都不愿撑?

但也有网友给出了另一种解释,摆手并非拒绝,只是无需多言。伸出的双手,只是彰显十秒内必拿下的底气。

念着川哥的好,网友就这样开启了新一轮的玩梗狂欢。川哥不求回报的言行,令人不忍妄加揣测,多一丝怀疑,都是对这默契友谊的最大玷污。始于金钱终于人格的川哥圣经,由此遍地开花。

“川哥给你开机子,你跟川哥玩心思”“关公面前发过誓,川哥的事我的事”。义薄云天的人们编起段子,也是丝毫不含糊。

而在 ACG 爱好者眼中,川哥的形象渐渐变幻起来,替换成各路人物也毫无违和感。

有时候与其“拒绝诱惑”,不如“顺从内心”,跟着川哥彻底爽一把。要知道,比错过机会更痛苦的,就是错过交知心朋友的机会。

都说如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交到好朋友难,交到知心朋友更难。或许川哥家境殷实,是个龙狙说买就买的富哥,但他乐于分享,愿意请你一起去网吧打游戏,请你可乐和泡面,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有钱而与群众脱节。

所以要理解川哥的魅力,对初中生还为时过早,但对成年人来说就刚刚好。

川哥的故事,其实以时间错位的姿态提前教会了我们 —— 有时可能要长大后,才有机会读懂某些遗憾。就像很多人回想起记忆中的那位“川哥”,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怀念,所谓学坏的愧疚早就烟消云散了。

比起段子的欢乐,有网友一语道破真相,“我交的是朋友,不是道德模范。”

不过整活归一码,这也足见如今网友对真诚友谊的向往,当年的教科书插画只是宣泄口而已。学生时代的“川哥”去网吧,影响你和其他朋友玩耍,还动手教训别人,一幅带恶人的模样。教科书的本义是好的,希望未成年人能端正交友,但表达方式的不直白,反而造成了一点刻板印象的味道。

难道打架、去网吧就是坏孩子?全然忽略了生活是在真实的日常中度过的,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像“川哥指哪我打哪”的后面,一般还会跟一句“我爸说啥我干啥”,这原本也来自一张重视教育价值的插画。画中的父亲将课本丢在一边,手拿大把钞票,跟儿子宣扬钱比学习好的理念。

估计画的作者完全没预料到,内卷躺平的时代,这幅画会迎头撞上网友的富二代之梦。他们为老父亲鸣不平,“我爹还能害我吗?”“爹只是明白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海量的鱼。”

而饭桌上带你吃香喝辣的“叔叔”也被网友重新发掘,崇为人生康庄大道的又一领路人,爹叔川三者一道,最终达成了“爹铺路,叔帮忙,还有川哥在身旁”的至高境界。

不得不说有点讽刺,本以反例为角度进行教育的插图,经过网友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让人读出了另一层现实的内涵。

这也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大家对书本插画的“艺术加工”,那想必是很多人不自觉的第一次二创。或许正在课堂这种相对压抑的环境下,我们的创作热情才得以迸发,娱乐自己的同时分享出来娱乐众人。

书本上,杜甫和渔网袜女郎缠绵,闰土化身哪吒大战猹,孔子忙着删除浏览器的历史记录... 百无禁忌的脑洞,对创作自由的诠释简直不能更对味。与冒犯无关,此时的他们只是脱去了被刻意赋予的符号感,变成活生生的人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川哥的传说被网友传颂之时,也有一些魔改后的插画,某种程度上让其在互联网的宣传效果变得更直观,总能对上一些莫名的电波,并且狠狠戳中你的笑点。

学习是必要的,何必总那么严肃。至少现在的年轻人都明白了,课本上教的并不一定是真理,还是得去生活中经历和总结。

都说朋友重质不重量,但可以的话,川哥这样的朋友一百个都不嫌多。如果大家都能成为他人的“川哥”,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生活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