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 11:13:42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9582
新版医保目录今日起正式实施。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11个药品,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2967种,其中西药1586种,中成药1381种;中药饮片未作调整,仍为892种。
3月1日,医药板块股整体回调,申万一级行业微跌0.05%,创新药指数也收跌0.26%。
医药生物板块6个二级子行业中,截至当日收盘,中药涨0.63%,医疗服务涨0.15%,生物制品跌0.11%,医疗器械跌0.26%,化学制药跌0.39%,医药商业跌0.5%。
中药板块高开后迅速跳水,后逐步拉升。消息面上,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为中药板块吹来政策东风。
此外,医疗服务低开拉升,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制药、医药商业板块均高开低走。
拉长时间线看,近阶段热度略有下降的医药板块持续震荡。对此,一位基金经理分析指出,回调的核心原因在于分母端,一方面是地缘因素导致风险溢价提升,另一方面是美国通胀短期反弹导致无风险利率反弹。“但这两方面都是短期因素,随着时间拉长,风险溢价和无风险利率有望回归到正常水平。”
医保目录体现鼓励创新导向
1月18日晚间,国家医保局公布2022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共有147个目录外药品参与谈判和竞价,121个药品谈判或竞价成功,总体成功率达82.3%,创历年新高。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与去年基本持平。
据国家医保局,共有111个药品新增进入目录,包括慢性病、抗肿瘤、罕见病,以及新冠治疗药等领域的药品。医保局此前发布会表示,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本次调整预计未来两年将为患者减负超过900亿元。
从品种看,此次目录外新增药品涉及23个临床组别,包括56个慢性病用药、23个肿瘤用药、17个抗感染用药、7个罕见病用药等,其中22个儿童用药、2个新冠治疗用药、2个国家基本药物,重点领域药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还指出,有24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被纳入谈判,20种药品谈判成功,大大提升了药物可及性,体现了鼓励创新的导向。
具体而言,此次谈判中,阿兹夫定片和清肺排毒颗粒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此两款药的医保支付标准自今年4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涉及的25个已上市药品中,有21个品种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罕见病方面,此次共有7个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医保谈判,包括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治疗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拉那利尤单抗注射液、多发性硬化领域药物富马酸二甲酯肠溶胶囊和奥法妥木单抗注射液、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等。
可以看到,罕见病正在逐步进入医保。2月25日发布的《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公布,共有199种罕见病药品在全球上市,涉及87种罕见病;其中,103种药品在中国上市,涉及47种罕见病;73种药品纳入医保,涉及31种罕见病。
此外,对于患者负担较重的一类疾病——肿瘤,此次新版医保目录新增23个抗肿瘤用药、其中有14款抗肿瘤药物首次纳入,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等治疗用药。
从降幅看,东亚前海证券研报指出,从此次已披露的创新药价格来看,8种续约产品的降价幅度很温和,平均降幅仅为8%,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和奈韦拉平齐多拉米双夫定片没有降价,盐酸可洛派韦胶囊降价5%,甲磺酸氟马替尼片降价7%,
医药将回归创新驱动主线
西南证券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一共进行了6轮针对创新药的医保药品谈判,首次入选的创新药品,平均降幅基本都在40%-62%之间。绝大多数创新药进入医保之后实现了以价换量,销售额大幅增长。
安信证券还指出,为应对当前医保谈判降价规则,国内创新药企业对于医保谈判的应对措施变得更为灵活,国内创新药企业已经基本适应了当前国内医保谈判规则,并且开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最优解,长期良性发展可期。
基于我国医保新增药品谈判成功率创历史新高、降价幅度逐渐合理可及,光大证券表示看好2023年创新药板块性机会。
展望后市,中泰证券认为,医保谈判结果整体符合预期,纳入医保品种有望在2023年迎来快速放量期,建议关注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贝达药业、信达生物、君实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等。
“国家医保控费大背景下,集采与医保谈判常态化推进,驱动行业创新。”西南证券指出,即使独家与非独家产品在价格方面均具有压力,但独家产品价格参照为自身,降价压力相对缓和,利好能够转型升级、有望穿越“医保结界”的转型pharma和新兴biotech:恒瑞医药、百济神州、海思科、贝达药业、荣昌生物、君实生物等。
拉长时间线看,西南证券认为,医保谈判的常态化趋势下,将驱动企业加快创新,医药也将回归创新驱动主线。
德邦证券还判断,2023年医药有望戴维斯双击,将迎结构化牛市,有业绩和政策两大支持:业绩上,国内就诊和消费复苏明确,2023年医药业绩向好;估值上,医保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政策关注点正从医保控费逐步转向国家对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