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11:52: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8749
学校建筑景观是校园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载体。作为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地域物质文化与地域精神文化、民族物质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学校地理环境、学校办学目的、学校发展方向、学校发展方式、学校性质、教学需求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诸如文化传统、地方风俗礼仪、学校历史、校园学风等人文因素的积淀与刻画。可以说,在每一个校园的建筑景观表现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校园建筑景观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学校建筑景观,把握其生成发展的规律。
学校建筑景观的文化心理
建筑景观的形成,伴随着一个民族文明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的早期,处于氏族部落、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物质资料的匮乏、地理环境的限制,其极为简单的建筑景观类型、建筑景观形式更多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且在这一发展阶段,景观建筑作为各个民族或者不同区域内各个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结构一部分的外表特征,即建筑景观文化的个性特征,尚未完全形成。建筑景观所表现的更多是实用价值的区别、地域之间的差别,而非民族审美价值取向上的差别、民族人文意义上的差别。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有地域特征、民族特征的建筑景观才逐渐在共同地域环境适应过程中、共同语言环境构建过程中、共同经济生活环境与共同心理素质构筑形成过程中定型。当这种表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建筑景观定型,即当建筑景观日益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符号意义或象征意义时,它就被这一群体所认同、所理解、所接受,并反过来成为强化这种文化认同或共同文化心理的有效手段与途径。换言之,当某一地域多样建筑景观中的某个建筑景观或某些建筑景观群被周围或其他地域的人接受,这种建筑景观就会被普遍营造,进而作为一种共同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或地域文化符号被认同,并得以积淀,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地域文化特色或本民族文化个性的建筑景观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现或者象征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
以国内不同学校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为例,一见到东南大学的四牌楼建筑群,就会让人想起书声不断、学泽绵延的明朝国子监、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一见到清华园,便知道是清华大学特有的景观建筑,就容易让人联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见到云南大学的东陆建筑,就会让人想起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云南。再以国外不同学校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为例,一见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拉德克利夫阅览室,就会不自觉联想到巴洛克的建筑风格,联想起中世纪的英国;一见到韩国庆熙大学的和平厅,容易联想起圣迈克尔和圣古杜拉大教堂,可领略到西方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魅力;一见到东京大学的安田讲堂,可感受日本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过程中的曲折性。通过个性鲜明、特色显著、地域性明显的建筑景观,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学校、所处区域做出判断,而且能够不同程度地感受不同学校建筑景观的不同文化品格、地域性格、学风追求。我们也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有趣的结论:一个地区的学校建筑景观或一个民族的学校建筑景观与一个地区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或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有着相应的内在联系。
学校建筑景观的审美特征
审美价值是学校建筑景观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从早期建筑景观的产生到现代建筑景观的发展变化,始终离不开人们发现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与之相应的,学校建筑景观的设计、营造、发展同样也受到各民族审美情趣、审美追求等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如果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教学方式等是各学校建筑景观设计、营造、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便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客观必然和心理追求、精神追求等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与创造。我国学校建筑景观一向以其多样的色彩、多变的形态、各异的样式、流畅且精美的造型、独特的风韵等著称于世,其间所表现出的美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但由于不同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具备的自然条件不同、所传承的风俗习惯不同、所经营的方式不同,反映在建筑景观审美心理上便有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审美取向、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产生了对色彩、造型、形式等的不同偏好。例如,地处江南地区的学校,习惯将校内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体的墙体刷成红色或白色,屋顶构建成黛色,以反映江南地区“红墙黛瓦”的建筑习惯、对古建筑审美趣味的认同与延续,同时其还习惯将校内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体的屋顶构建成为斜坡式,抑或是在平顶上方加建人字形屋顶,以便排泄雨水,适应江南地区多雨水的气候,以便降低建筑整体的厚重感,强化建筑的精致感,适应江南地区精致、细腻、清秀的审美取向;地处陕西、山西、北京等地区的学校的建筑多为砖石瓦结构、讲究轴对称、色彩庄重浑厚、用地广阔,以便适应多风沙、少雨的气候,反映纯朴、憨厚、粗犷的人文与民风,传达庄重的审美观。
学校建筑景观的符号传达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符号无处不在,可以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符号使用或运用构成的。学校建筑景观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自然也是由多种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但它不同于文字符号、肢体符号在日常言语交流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是作为一种无声语言在非言语交往中传递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用。究其原因,不同区域或不同民族的建筑景观自诞生起就被赋予了不同区域或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时代审美、民族情怀、工艺技艺等,是一种富有民族感、独特审美趣味、特有技艺的静默的文化符号,能够无声地传达独特的建筑工艺、民族文化等信息,这也是为何一所学校在某一情况下无须语言便可以与另一所学校相区别。
从更微观的视角来看,建筑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性符号是由独特图案、色彩、材质、造型等细化的符号构成的,故其能否被辨识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些细化符号的表达,换言之,一所学校的建筑景观符号的传达与被辨识依赖于该建筑景观图案符号特征、色彩符号特征的呈现与表达。就建筑景观图案而言,其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类型,源于民族崇拜、民族追求、民族历史及其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因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信仰不同、精神追求不同,其对自然形状的拟形表达形式各不相同,对造化的写意方式不尽相同,对植物图案的描绘各有偏好,这些不同作用于学校建筑景观,自然会形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建筑景观图案符号,让人们一眼就能辨识出来。就建筑景观色彩而言,其观念形成、发展于我国一脉相传的哲学体系、色彩搭配实践,赤、黄、青、白、玄五色观早已深入到不同区域内不同民族的色彩审美意识中,但因不同区域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的差异,其对色彩的崇尚也不一样,例如北方比较崇尚黄色与红色,南方偏向青色与白色,也使得不同区域的学校建筑景观色彩符号不同,例如北方学校偏向用黄墙红瓦装点建筑。南方学校偏向用白墙青瓦构筑建筑,这也可帮助人们更直观地辨识不同学校的建筑景观。